<
>
1 2 3 4 5 6
您的位置:首 页 > 生态文明 > 生态文化 》 正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21-04-08 16:44    阅读次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我把它概括为“六个观”。
       (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段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环境,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顺应自然?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办事,要有主动保护自然的态度。这是生态价值观最为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很多阐释,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3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二)以“两山”理念为代表的生态发展观
       “两山论”强调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既存在矛盾”,又可以统一。他把二者的关系形象地比作两座山“强调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他认为应该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2006年,习近平同志对“两山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曾有人片面的理解“两山论”,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在重视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忽略经济建设,又或者是把两者对立起来。其实不然。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对“两山论”进一步作出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回答更加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拥有了绿水青山这样一种自然资源基础,才可能拥有金山银山,或是才具有推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浙江安吉鲁家村是如何践行“两山论”的。鲁家村打造美丽乡村由来已久。起初,他们走传统农村的点状发展、局部发展或单一优势产业的路子,效果并不理想。2011年之后,他们转变了思路,立足全局,推进整村规划建设、整村产业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创新之路。当时,鲁家村请来了专业团队以AAAA级景区的形式给村子做整体规划。比如,在村口建了个火车总站,干什么呢?发展生态旅游,游客从这里坐上观光小火车游览整个村子。那有什么可看的?鲁家村里设置了18个特色农场,满足人们不同的休闲度假需求。这样,观光小火车在村中穿行而过,把这18个农场串了起来,游客就可以到竹园农场垂钓,也可以前往蔬菜农场采摘,等等。这就是我们说的田园综合体。它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田园休闲需求,另一方面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如今,鲁家村集体资产有2个亿,农民年均纯收入达3.5万元。鲁家村坚持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积极提升基础设施,开拓村庄经营新模式,实现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美了村子风貌,富了村民口袋,真正的将美丽乡村转化美丽经济,成为争创“两山论”的实践地和模范生。
       (三)将良好生态视为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他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所以,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发展与环保冲突时,他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对当地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过程中,当谈及一些城市空气质量不好的问题时,他坚定表示:“我们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为人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像散文诗一般美的句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的景象。
       (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整体观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整体论、系统论的角度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明确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命共同体”的生动阐释。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增加的一个“草”字,表明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已纳入“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内涵更为广泛、完整。
       (五)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在这些方面的推动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总的来说,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共治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这既是中国主动承担起的大国责任,也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正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坚定行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何而来 指引我们到哪里去》